Skip to main content

板块构造论(Plate Tectonics)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Wegener’s continental drifting hypothesis)

  • 概念: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认为大陆在地球表面缓慢漂移。
  • 证据: 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吻合、跨大西洋两岸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匹配(如相似的化石分布)。
  • 问题: 魏格纳未能提出可接受的大陆漂移动力机制。

海底扩张(Sea floor spreading)

  • 概念: 在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不断生成并向两侧扩张。
  • 证据:
    • 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s):海底隆起,存在裂谷。
    • 海底磁异常条带(Seafloor magnetic anomalies):洋壳岩石记录了地球磁场的周期性倒转(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s),形成与大洋中脊平行的对称磁条带。通过磁条带宽度和地磁倒转时间,可以计算出海底扩张速率(spreading rate)。
    • 洋壳年龄(Age of oceanic crust):洋壳年龄随距大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且对称分布。
    • 地震分布(Earthquake distribution):地震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带状区域,与板块边界吻合。
    • 贝尼奥夫带(Benioff-zone / Wadati-Benioff):在俯冲带下方,地震震源深度随离海沟距离的增加而加深,形成倾斜的地震带。

板块构造理论(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 概念: 地球表面由一系列巨大的岩石圈板块(Plates)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圈(Asthenosphere)上运动。
  •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外部刚性壳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约100公里,构成板块。
  • 软流圈(Asthenosphere): 岩石圈下方的地幔部分,具有塑性,板块在其上滑动。
  • 板块类型: 板块可包含洋壳、陆壳或两者兼有。
  • 板块运动观测: 可通过GPS等技术直接观测板块运动速度。

板块边界类型(Types of Plate Boundaries)

  • 离散型边界(Divergent Boundary): 板块相互分离,形成大洋中脊和裂谷,产生新的洋壳。
  • 汇聚型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 板块相互碰撞或俯冲。
    • 洋-洋汇聚:形成岛弧和海沟。
    • 洋-陆汇聚: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洋壳俯冲到陆壳下方。
    • 陆-陆汇聚:形成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 俯冲带(Subduction zone):一个板块(通常是洋壳)插入另一个板块下方。
  • 转换型边界(Transform Boundary): 板块沿断层水平滑动,地壳既不生成也不消亡。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 of Plate Tectonics)

  • 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 地幔物质的循环流动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瑞利数(Rayleigh Number)可以判断对流是否发生。
  • 板块拉力(Slab pull): 俯冲到地幔中的冷而重的板块因自身重力下沉,拉动与其相连的板块。
  • 脊推力(Ridge push): 大洋中脊处新生成的洋壳因重力沿脊两侧向下滑动,推动板块。
  • 地幔柱构造(Mantle Plume Tectonics): 地幔深部的热物质上升形成地幔柱(Mantle Plume),可能导致地表形成热点(Hotspot)火山链,也可能对板块运动产生影响。

大陆地壳的起源(Origin of continental crust)

  • 洋壳成分: 主要由玄武岩组成(约50% SiO₂),通过地幔减压熔融形成。
  • 陆壳成分: 主要由花岗岩组成(65-70% SiO₂),形成过程更复杂,需要多次熔融和结晶分异。大陆地壳的形成是多次部分熔融事件的最终产物。

板块构造与水/碳循环(Plate tectonics and water/carbon cycles)

  • 水循环: 俯冲带将含水矿物带入地幔,影响地幔熔融和火山活动。
  • 碳循环: 板块构造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的CO₂通过化学风化进入海洋沉积物,随洋壳俯冲进入地幔,再通过火山活动返回大气,形成地球气候的恒温器。

结论

板块构造理论成功解释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地震和火山分布、山脉形成、海陆地形差异以及大西洋两岸大陆吻合等现象,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石。它揭示了地球表面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板块的运动驱动着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