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
太阳:由氢和氦为主的气体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以上,表面温度约5770K,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
- 水星:最小行星, 无大气层;
- 金星:大气压92倍于地球,温室效应极强,逆向自转;
- 地球:唯一存在液态水和生命的行星,有单一卫星(月球);
- 火星:表面有氧化铁(红色),大气稀薄,有极地冰盖。
- 木星:最大行星,主要由氢/氦组成,有“大红斑”风暴,79颗卫星;
- 土星:显著光环由冰粒子构成,82颗卫星;
- 天王星:自转轴倾斜近90度,由水、氨、甲烷冰组成;
- 海王星:有“大暗斑”风暴,13颗卫星。
- 分类及特征:
- 内行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特点:体积小、密度高(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无显著环系统,卫星较少。
- 外行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低(主要由气体和冰构成),有环系统和众多卫星。
小天体带
-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由岩石和金属小行星组成,总质量约为地球的0.1%,包含谷神星(矮行星);
- 柯伊伯带:海王星轨道外,由冰质小天体组成,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包含冥王星(矮行星);
- 奥尔特云:太阳系外围的球形云团,距离太阳2000-200000 AU,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
彗星与流星
- 彗星: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接近太阳时因升温产生彗尾(气体和尘埃);
- 流星/陨石: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摩擦发光形成流星,未燃尽落地为陨石(分为球粒陨石、无球粒陨石等)。
太阳系的规律性
轨道与运动规律
- 共面性:所有行星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黄道面),倾角普遍小于3度;
- 同向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金星和天王星例外,自转方向特殊);
- 轨道间距:符合“博德定律”——相邻行星轨道半径约以1.6倍递增(虽有偏差,但预测了小行星带和天王星位置)。
物理性质规律
- 大小与密度:内行星小而密(地球密度5.51 g/cm³),外行星大而疏(土星密度0.69 g/cm³);
- 物质组成:内行星以高熔点的岩石、金属为主,外行星以低熔点的冰、气体(H/He)为主。
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起源:太阳星云假说
- 约46亿年 前,星际分子云(主要含H、He及重元素)受超新星冲击坍缩,形成旋转的太阳星云;
- 中心物质收缩形成原太阳,外围盘状物质(太阳星云盘)冷却凝聚。
物质分异与凝聚
- 温度梯度影响:内区温度高(>1500K),仅金属(Fe)和岩石(SiO₂、Mg₂SiO₄)冷凝;外区温度低(<100K),冰(H₂O、CH₄、NH₃)和岩石共同冷凝;
- 冷凝序列:金属→岩石→水冰→甲烷/氨冰,决定行星物质基础。
行星形成阶段
- 吸积作用:尘埃颗粒碰撞聚集形成星子(直径数千米),星子再通过引力吸积形成原行星;
- 内行星:星子以岩石和金属为主,质量小,无法捕获气体;
- 外行星:冰质星子质量大,引力强,捕获大量H/He形成气态巨行星;
- T-Tauri阶段:原太阳演化至T-Tauri星,强烈太阳风吹散剩余气体,终止行星生长。
时间证据
- 球粒陨石(含太阳系最古老物质)的Rb-Sr同位素测年显示年龄约45.6亿年,与地球、月球年龄一致,证明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太阳系的物质组成与证据
行星物质构成
- 内行星:核心为铁镍合金,幔层为硅酸盐(如橄榄石),地壳为岩石;
- 外行星:核心为岩石+冰,外层为H/He气体,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冰幔”(水、氨、甲烷)。
陨石与太阳成分对比
- 球粒陨石:含毫米级“陨石球粒”,成分与太阳大气相似(除H/He外),证明是未分化的太阳星云残余;
- 无球粒陨石:来自小行星分化后的地壳或地幔,如灶神星陨石。
卫星、撞击与太阳系演化
卫星的形成与特点
- 形成方式:
- 伴随行星吸积形成(如木星的伽利略卫星);
- 引力捕获(如火星卫星火卫一、火卫二);
- 大碰撞形成(如月球)。
- 典型卫星:
- 月球:地球唯一卫星,密度低(3.34 g/cm³),无金属核,成因最可能为“大碰撞假说”——45亿年前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碎片凝聚成月球;
- 木卫二(欧罗巴):表面冰层下有液态海洋,可能存在生命;
- 土卫六(泰坦):有浓厚大气层,表面有液态甲烷湖泊。
撞击事件与太阳系历史
- 撞击证据:
- 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如雨海、澄海),暗色平原为古老玄武岩填充的撞击盆地;
- 地球撞击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6600万年前,直径180 km,导致恐龙灭绝)、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小行星空中爆炸,毁林2000平方公里)。
- 晚期重轰炸期(LHB):约38亿年前,太阳系经历大规模撞击,形成月球高地和大型盆地,可能为地球带来水和有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