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1. 逻辑与证明

1. 命题逻辑 (Propositional Logic)

1.1 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 命题 (Proposition):一个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 真值 (Truth Value) 只能是 真 (True, T)假 (False, F)
    • 例如:1 + 1 = 2 (T),深圳在夏天 (F)。
    • 疑问句、祈使句、或含有不确定变量的句子不是命题。
  • 复合命题 (Compound Proposition):由一个或多个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联结词 (Logical Connectives) 组合而成。

  • 核心逻辑联结词

名称英文符号含义备注
非 (Negation)not¬p¬p“不是 p”将命题的真值取反。
与/合取 (Conjunction)andpqp \land q“p 且 q”当且仅当 ppqq 都为真时,结果为真。
或/析取 (Disjunction)orpqp \lor q“p 或 q”ppqq 至少一个为真时,结果为真。
异或 (Exclusive Or)xorpqp \oplus q“要么 p 要么 q”ppqq 的真值正好一个为真时,结果为真。
蕴含 (Implication)if... thenpqp \to q“如果 p,那么 q”仅在 pp 为真且 qq 为假时为假,其余情况全为真。
双向蕴含 (Biconditional)if and only ifpqp \leftrightarrow q“p 当且仅当 q”ppqq 的真值相同时,结果为真。
  • 联结词真值总表
ppqq¬p¬ppqp \land qpqp \lor qpqp \oplus qpqp \to qpqp \leftrightarrow q
TTFTTFTT
TFFFTTFF
FTTFTTTF
FFTFFFTT
  • 运算符优先级: ¬>>>>¬ > \land > \lor > \to > \leftrightarrow

1.2 深入理解蕴含 (pqp \to q)

蕴含是逻辑中最关键也最易混淆的概念之一。

  • 定义: pqp \to q 为假,当且仅当前提 pp 为真,结论 qq 为假
  • 核心思想: 蕴含代表一种“承诺”。只有当“前提条件达到,但承诺未兑现”时,这个蕴含命题才是假的。
  • 用例: “如果你期末考了 100 分 (pp),那么你的总成绩就是 A (qq)。”
    • 你考了 100 分 (T),但没拿到 A (F)     \implies 老师说谎了 (pqp \to q 为 F)。
    • 你没考 100 分 (F),无论你是否拿到 A (T/F)     \implies 老师没有违背承诺 (pqp \to q 为 T)。这种情况称为空虚的真 (Vacuously True)
  • 重要等价形式: pq¬pq\underline{p \to q \equiv \neg p \lor q}。这个转换在证明中极为常用。

1.3 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对于一个蕴含式 pqp \to q

类型英文形式与原命题关系
原命题 (Implication)pqp \to q-
逆命题 (Converse)qpq \to p不等价
否命题 (Inverse)¬p¬q¬p \to ¬q不等价
逆否命题 (Contrapositive)¬q¬p\underline{¬q \to ¬p}逻辑等价

考点: 证明 pqp \to q 等价于证明它的逆否命题 ¬q¬p¬q \to ¬p

2. 逻辑等价 (Logical Equivalence)

  • 恒真式 (Tautology): 无论其包含的命题变量取何值,永远为真的复合命题 (例如 p¬pp \lor \neg p)。
  • 矛盾式 (Contradiction): 永远为假的复合命题 (例如 p¬pp \land \neg p)。
  • 逻辑等价 (Logically Equivalent): 如果 pqp \leftrightarrow q 是一个恒真式,那么称 ppqq 是逻辑等价的,记为 pqp \equiv qpqp \Leftrightarrow q

2.1 核心逻辑等价定律

以下定律是进行逻辑推导和电路简化的基础,必须熟记

定律名称合取形式析取形式
同一律 (Identity)pTpp \land T \equiv ppFpp \lor F \equiv p
支配律 (Domination)pFFp \land F \equiv FpTTp \lor T \equiv T
幂等律 (Idempotent)pppp \land p \equiv ppppp \lor p \equiv p
双重否定律 (Double Negation)¬(¬p)p¬(¬p) \equiv p
交换律 (Commutative)pqqpp \land q \equiv q \land ppqqpp \lor q \equiv q \lor p
结合律 (Associative)(pq)rp(qr)(p \land q) \land r \equiv p \land (q \land r)(pq)rp(qr)(p \lor q) \lor r \equiv p \lor (q \lor r)
分配律 (Distributive)p(qr)(pq)(pr)p \land (q \lor r) \equiv (p \land q) \lor (p \land r)p(qr)(pq)(pr)p \lor (q \land r) \equiv (p \lor q) \land (p \lor r)
德摩根定律 (De Morgan's)¬(pq)¬p¬q\underline{¬(p \land q) \equiv ¬p \lor ¬q}¬(pq)¬p¬q\underline{¬(p \lor q) \equiv ¬p \land ¬q}
吸收律 (Absorption)p(pq)pp \land (p \lor q) \equiv pp(pq)pp \lor (p \land q) \equiv p
否定律 (Negation)p¬pFp \land ¬p \equiv Fp¬pTp \lor ¬p \equiv T

2.2 使用等价定律进行证明

可以通过一系列等价替换来证明一个命题是恒真式。

  • 用例: 证明 (pq)p(p \land q) \to p 是一个恒真式。 (pq)p¬(pq)p(蕴含等价律/Useful Law)(¬p¬q)p(德摩根定律)(¬q¬p)p(交换律)¬q(¬pp)(结合律)¬qT(否定律)T(支配律)\begin{align*} (p \land q) \to p & \equiv \neg(p \land q) \lor p & & \text{(蕴含等价律/Useful Law)} \\ & \equiv (\neg p \lor \neg q) \lor p & & \text{(德摩根定律)} \\ & \equiv (\neg q \lor \neg p) \lor p & & \text{(交换律)} \\ & \equiv \neg q \lor (\neg p \lor p) & & \text{(结合律)} \\ & \equiv \neg q \lor T & & \text{(否定律)} \\ & \equiv T & & \text{(支配律)} \end{align*}

3. 谓词逻辑 (Predicate Logic)

3.1 谓词与量词

命题逻辑无法表达“所有”、“存在”等概念,谓词逻辑通过引入变量和量词解决了这个问题。

  • 谓词 (Predicate): 一个带变量的陈述,当变量被具体值替换后,变成一个命题。记为 P(x),Q(x,y)P(x), Q(x, y) 等。
    • 论域 (Universe of Discourse): 变量可以取值的集合。
  • 量词 (Quantifier): 用来描述变量范围的符号。
名称英文符号含义如何为真如何为假
全称量词 (Universal)For all“对于所有/任意”论域中所有 xx 都使 P(x)P(x) 为真。存在一个 xx 使 P(x)P(x) 为假。
存在量词 (Existential)There exists“存在/有些”论域中至少有一个 xx 使 P(x)P(x) 为真。论域中所有 xx 都使 P(x)P(x) 为假。

3.2 自然语言翻译 (重点)

将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表达式是常考题型,需注意蕴含和合取的正确使用。

  • “所有 P 都是 Q”: 应翻译为 x(P(x)Q(x))∀x(P(x) \to Q(x))
    • 用例: “所有学生都很聪明。” (论域:所有人)
      • 正确: x(Student(x)Smart(x))∀x(\text{Student}(x) \to \text{Smart}(x)) (如果一个人是学生,那么他很聪明)
      • 错误: x(Student(x)Smart(x))∀x(\text{Student}(x) \land \text{Smart}(x)) (这意味着所有人既是学生又很聪明)
  • “有些 P 是 Q”: 应翻译为 x(P(x)Q(x))∃x(P(x) \land Q(x))
    • 用例: “有些学生很聪明。” (论域:所有人)
      • 正确: x(Student(x)Smart(x))∃x(\text{Student}(x) \land \text{Smart}(x)) (存在一个人,他既是学生又很聪明)
      • 错误: x(Student(x)Smart(x))∃x(\text{Student}(x) \to \text{Smart}(x)) (这个命题的意义很弱,只要存在一个不是学生的人,它就为真)

3.3 量词的否定 (德摩根定律)

对量化命题的否定是另一个高频考点

  • ¬xP(x)x¬P(x)¬∀x P(x) \equiv ∃x ¬P(x)
    • “并非所有人都聪明” \equiv “存在不聪明的人”
  • ¬xP(x)x¬P(x)¬∃x P(x) \equiv ∀x ¬P(x)
    • “不存在完美的人” \equiv “所有人都不完美”

3.4 嵌套量词

当多个量词同时出现时,它们的顺序非常重要。

  • 同类量词: 顺序可交换。
    • xyP(x,y)yxP(x,y)∀x∀y P(x, y) \equiv ∀y∀x P(x, y)
  • 不同类量词: 顺序不可交换,含义截然不同。
    • 用例: 论域为所有人,L(x,y)L(x, y) 表示 "xxyy"。
      • xyL(x,y)∀x∃y L(x, y): 每个人都爱着某个人。(爱慕对象可以不同)
      • yxL(x,y)∃y∀x L(x, y): 存在一个人,被所有人爱着。(万人迷)

4. 证明 (Proofs)

4.1 证明的术语与推理规则

  • 公理 (Axiom): 不证自明的基本命题。
  • 定理 (Theorem): 可以被证明为真的命题。
  • 证明 (Proof): 建立一个定理为真的有效论证过程。
  • 推理规则 (Rules of Inference): 从一组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有效逻辑步骤。
规则名称英文形式含义
假言推理 (Modus Ponens)Affirming the antecedentpq, pq\frac{p \to q, \ p}{\therefore q}如果 pp 蕴含 qq,且 pp 为真,则 qq 为真。
拒取式 (Modus Tollens)Denying the consequentpq, ¬q¬p\frac{p \to q, \ \neg q}{\therefore \neg p}如果 pp 蕴含 qq,且 qq 为假,则 pp 为假。
假言三段论 (Hypothetical Syllogism)pq, qrpr\frac{p \to q, \ q \to r}{\therefore p \to r}蕴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析取三段论 (Disjunctive Syllogism)pq, ¬pq\frac{p \lor q, \ \neg p}{\therefore q}如果 ppqq 为真,且 pp 为假,则 qq 必为真。
简化律 (Simplification)pqp\frac{p \land q}{\therefore p}如果 ppqq 都为真,则 pp 为真。
合取律 (Conjunction)p, qpq\frac{p, \ q}{\therefore p \land q}如果 ppqq 分别为真,则它们的合取也为真。
附加律 (Addition)ppq\frac{p}{\therefore p \lor q}如果 pp 为真,则 pp 或任何其他命题 qq 都为真。

4.2 核心证明方法

以下是非形式化证明中常用的策略,是解决证明题的关键。

  1. 直接证明 (Direct Proof)

    • 策略: 证明 pqp \to q。从假设 pp 为真开始,通过一系列逻辑推导,最终得出 qq 为真。
    • 用例: 证明“如果 nn 是奇数,那么 n2n^2 也是奇数”。
      • 证明: 假设 nn 是奇数,则 n=2k+1n = 2k + 1 (其中 kk 为整数)。
      • 那么 n2=(2k+1)2=4k2+4k+1=2(2k2+2k)+1n^2 = (2k+1)^2 = 4k^2 + 4k + 1 = 2(2k^2+2k) + 1
      • 由于 2k2+2k2k^2+2k 是整数,所以 n2n^2 的形式是 2×(整数)+12 \times (\text{整数}) + 1,因此 n2n^2 是奇数。
  2. 逆否证明 (Proof by Contrapositive)

    • 策略: 证明 pqp \to q。通过证明其等价的逆否命题 ¬q¬p¬q \to ¬p 为真。
    • 用例: 证明“如果 3n+23n+2 是奇数,那么 nn 是奇数”。
      • 证明: 证明其逆否命题:“如果 nn 不是奇数(即偶数),那么 3n+23n+2 也不是奇数(即偶数)”。
      • 假设 nn 是偶数,则 n=2kn = 2k (其中 kk 为整数)。
      • 那么 3n+2=3(2k)+2=6k+2=2(3k+1)3n+2 = 3(2k)+2 = 6k+2 = 2(3k+1)
      • 由于 3k+13k+1 是整数,所以 3n+23n+2 是偶数。逆否命题成立,故原命题成立。
  3. 反证法 (Proof by Contradiction)

    • 策略: 证明命题 pp。先假设 ¬p¬p 为真,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一个矛盾(例如 q¬qq \land ¬q 或与已知公理/定理相悖的结论)。这说明假设 ¬p¬p 是错误的,因此 pp 必为真。
    • 用例: 证明“2\sqrt{2} 是无理数”。
      • 证明: 假设 2\sqrt{2} 是有理数。
      • 那么存在互质的整数 m,nm, n 使得 2=m/n\sqrt{2} = m/n
      • 平方得 2=m2/n22 = m^2/n^2,即 m2=2n2m^2 = 2n^2。这说明 m2m^2 是偶数,从而 mm 也是偶数。
      • m=2km = 2k,代入得 (2k)2=2n2    4k2=2n2    n2=2k2(2k)^2 = 2n^2 \implies 4k^2 = 2n^2 \implies n^2 = 2k^2。这说明 n2n^2 是偶数,从而 nn 也是偶数。
      • mmnn 都是偶数,这与它们互质的假设相矛盾
      • 因此,最初的假设“2\sqrt{2} 是有理数”是错误的。故 2\sqrt{2} 是无理数。
  4. 分情况证明 (Proof by Cases)

    • 策略: 证明 (p1p2pn)q(p_1 \lor p_2 \lor \dots \lor p_n) \to q。分别证明 p1qp_1 \to q, p2qp_2 \to q, ..., pnqp_n \to q。如果所有情况都能导出结论 qq,则原命题成立。
    • 用例: 证明“对于任意实数 x,yx, y,有 xy=xy|x||y| = |xy|”。
      • 证明: 分四种情况讨论 x,yx, y 的符号:
        1. x0,y0x \ge 0, y \ge 0: x=x,y=y,xy0    xy=xy|x|=x, |y|=y, xy \ge 0 \implies |xy|=xyxy=xyxy = xy 成立。
        2. x0,y<0x \ge 0, y < 0: x=x,y=y,xy0    xy=(xy)|x|=x, |y|=-y, xy \le 0 \implies |xy|=-(xy)x(y)=xyx(-y) = -xy 成立。
        3. x<0,y0x < 0, y \ge 0: ...
        4. x<0,y<0x < 0, y < 0: ...
      • 所有情况均成立,故原命题得证。